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智造名城”筑牢实体经济根基,2018常州工业经济将这么干!

来源:常州发布 日期:2018-02-06   访问量:653

  十九大,对中国制造做出了顶层设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实现目标进一步绘出“施工图”,要推进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高楼万丈,钢筋的承重力度是关键因素。筑牢实体经济根基,工业基础的生产力度是核心。

  新时代,需要常州智造成为硬脊梁。

  2018,打造“常州工业明星城市”和“国内一流智能制造名城”升级版,常州定下新目标——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工业投资增长7%左右,全面完成节能目标任务。

  1

  目标实现靠什么?

  “提质增效”成为2018 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关键词。市经信委主任朱志洪说,围绕“提质增效”这一主基调,对标世界一流高端制造业,推动全市产业向高端、智能、绿色化发展,扎牢固紧实体经济发展根基,蹄疾步稳推动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2

  六个方面要重点抓好:

  ◆提质增效,产业转型优化发展

  ◆“四新经济”,加快培育新的动能

  ◆智能制造,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

  ◆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迈上新高度

  ◆绿色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营商环境,提升政府服务能力

  3

  怎样提质增效?

  深化“三位一体”发展战略。实施新一轮传统优势产业“双百”行动计划。重点培育以智能装备为特色的十大产业集群,实现“253”目标,即争取到2020年新材料和优特钢产业达到2000亿元,智能电网、新能源、电子信息、汽车、新型纺织服装等5个产业达到1000亿元,轨道交通、农机和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3个产业达到500亿元。

  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质效化、数字化、集聚化、规模化”为目标,从“全面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拓宽融资渠道,持续提升创新活力,着力构建服务体系”四大方面,以22条举措打造“四个一”工程,形成中小企业产业层次不断升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切实减轻企业生产负担。加大督察力度,确保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和减轻企业负担政策落到实处。落实省售电侧改革相关文件,加大直购电试点改革,切实减轻制造业企业负担。

  推进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构建亩均产出评价体系,开展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综合评价。到2018年底,完成对全市所有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数据信息归集全覆盖,部分先行地区试行差别化政策措施。到2020年底,完成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地3亩及以上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和全部重点排污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全覆盖。

  4

  怎样加快新动能培育?

  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领产业升级。开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发展调研,支持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智能传感等技术研发和综合应用。深入推进大数据战略,发掘一批大数据行业应用,大力发展工业大数据。优先发展物联网和芯片等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加快构建产业链配套服务体系。

  促进新旧动能全面发展。重点推动百项重点工业项目实施,切实做好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工作。加大新增长点培育力度,确保全年新增产值达500亿元。找准大企业大集团培育的关键,帮助协调要素资源,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引导我市冶金、机械、新材料等行业龙头企业做优做强,推进国内外兼并重组项目实施。

  推进产品技术持续创新。围绕石墨烯、智能装备等重点行业,积极争创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做好强基“一条龙”产业链培育。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打造一批行业“单打冠军”和“隐形冠军”。提升制造企业服务能力,培育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高度重视国家新材料产业“折子工程”,重点做好国家石墨烯、碳纤维等优势材料保险政策对接落地工作。

  推进央企对接项目实施。深入推进与机械总院创新中心、高端装备制造等“1+9”个合作项目实施。支持“以企引企”,争取引进更多央企来常投资,引导我市民企参与央企混改。建立央企常态化联络机制,搭建信息交流平台,畅通信息传递渠道;完善市、区工作机制,实施动态信息跟踪对接。

  加大首台(套)智能化成套设备和关键部件的应用推广,持续开展首台(套)保险业务,支持我市企业首购首用。

  5

  怎样将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

  推进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创建。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相关项目落地实施。依托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特色产业集聚区,高标准申报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开展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特色产业集群调研工作,推动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

  推进智能制造深入发展。坚持智能制造的主攻方向,遴选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示范智能车间(工厂)。加大对智能制造服务商的支持,提升各行业智能制造水平。实施高端制造装备赶超攻关,开展以智能物流装备为代表的短板装备调研。

  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培育制造业与互联网国家、省示范试点企业,完成区域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工作要求。深入推进“企业上云”和“企企通”工程,推动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

  6

  怎样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准?

  智慧引领、创新驱动,打造“互联网+智慧常州”,以集约、共享、融合的理念和方式推动“一中心四体系”建设。

  “一个中心”是指建立一个集约的信息枢纽中心,提升基础网络覆盖,集约建设云计算中心和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四个体系”是指建设创新的政务服务体系、联动的城市管理体系、便捷的民生服务体系、融合的产业发展体系。

  到2020年,“一中心四体系”全面建成,形成信息化与城市经济社会各方面深度融合的城市发展态势,信息基础能级跃升,信息化应用渗透城市管理全过程,信息服务深入公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互联网经济规模发展壮大,全市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98以上,信息化发展水平达到省内乃至全国领先水平。

  突破智慧城市建设瓶颈,以社会功能智慧应用为抓手,以网络信息安全为保障,全面推进“互联网+”带动智慧城市迈上新高度。

  7

  怎样促进绿色发展?

  深入推动去产能行动。摸清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家底,有序推进压缩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适时开展落后产能淘汰项目回头看工作。

  围绕“两个大幅减少,一个明显提升”总目标,全面完成化工企业关停任务,杜绝已关停企业死灰复燃。推进化工园区规范化建设,持续做好督察整治。

  常抓不懈节能减排工作。推进绿色园区、绿色制造企业创建,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强节能监察,实施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政策。

  8

  怎样提升政府服务能力?

  加强银企项目对接力度。做好银企项目,开展多层次、多方式、多平台的银政企对接,努力缓解企业融资困难。

  提升诚信体系建设水平。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国家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推进政务、个人、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诚信建设,拓展信用信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出台《常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完善信用信息建立、归集、披露、查询、应用和安全管理机制。

  不断强化自身建设水平。加强行政权力事项使用规范化,持续深化政务公开,发挥好专家、法律顾问、智库的作用,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助手。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建设好服务窗口。

 
常州"三会"网主办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12 www.czs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序列号:苏ICP备12021740号-1
免责声明:部分信息源于网络,经过我们整理发布。如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权益的行为,请与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