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国际贸易战的阴霾之下,中国企业出海的脚步并未停止,而是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引下坚决拓展东南亚、中东非洲、拉美、中东欧等重点区域。 其中,匈牙利作为首个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协议的欧洲国家,迎来了中国企业投资的“井喷”。以2023年统计数据为例,中国在欧洲投资的40%以上都在匈牙利,并且以绿地投资(兴建新工厂和基础设施)为主。比亚迪等车企、宁德时代等电池企业、华友钴业等矿产企业均已确定在匈建厂,预计在2025-2027年将迎来一波工厂落成投产潮。 
匈牙利对于中国企业的主要吸引力在哪里?企业“出海”到此又有哪些重点因素需要关注? 商业环境:中企逐梦欧洲的“黄金磁场” 地利之便,扼守欧洲交通命脉: 匈牙利位于欧洲中心位置,是连接东西欧的重要交通枢纽,能够便捷地辐射全欧市场。其首都布达佩斯是“新亚欧大陆桥”南向分支节点,通过陇海线连接中国腹地。匈国的陆路交通拥有超过1300公里高速公路和7600公里铁路里程,航空交通拥有5个国际机场,水路交通方面有多瑙河贯穿国境,进一步加强了与欧洲其他国家的水路运输联系、降低了运输成本。
便利的交通条件是投资建厂的必要前提之一。以某中国电池企业为例,企业通过在匈牙利建厂,缩短了产品生产到交付的物理距离,从而保障产品质量和提升运输效率,并增加了公司在欧洲地区客户心目中的可信度。 产业基石,汽车工业底蕴深厚:全球 20 大汽车制造商中,有 14 家在匈牙利建立了整车厂和零部件生产基地,如奔驰、宝马、奥迪等。全球最大的100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也有超过一半在匈牙利设有工厂或机构。截至 2022 年底,匈牙利拥有 800 多家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形成了较为齐全的汽车产业链。以某中国电池企业为例,其匈牙利工厂建成后可直接为宝马德布勒森工厂等重点客户配套供应电池,充分利用了当地的产业集群优势。 绿色雄心,清洁能源的未来版图: 匈牙利政府的愿景是成为东西方经济和技术交汇地,并和中国在清洁能源等新兴领域加强合作。其国家能源战略的目标是: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并将绿色能源占比提升到30%。俄乌冲突等因素导致传统燃料供给吃紧,更加速了匈牙利的转型进程。在与中国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匈牙利经济部长等官员多次访华,吸引中国新能源行业投资。其官方表示:在中国企业的支持下,匈牙利电动车产量从2024年开始超过了德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电动汽车生产国。 法律护航:企业在匈营商的“规则指南” 纵然匈牙利有着种种有利条件,它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营商环境。出海企业必须熟悉各个层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做好风险管控,方能行稳致远。 欧盟法规,复杂“丛林”中的前行坐标: 匈牙利是欧盟成员国,因此欧盟层面的相关法律都需要遵守。例如,在环保和气候领域需要遵循《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和《欧盟气候法》,在数据隐私方面需要遵循欧盟的GDPR法规,在金融信息披露方面需要遵循《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SFDR)和《欧盟非财务报告指令》(NFRD)等。对于备受关注的欧盟《企业可持续报告指令》(CSRD),匈牙利也已推进将其转为国内法。 对于特定领域的专业法规,如欧洲《电池与废电池法规》,中国企业开展业务时同样需要加以注意。对于此电池法规,中国某新能源企业在匈牙利等国推行碳足迹标准体系建设、“电池护照”落地、在电池回收领域积极践行循环经济等举措,确保能融入欧盟相关体系、降低合规风险。 匈牙利法律,因地制宜的营商遵循:中国企业在当地开展业务,需要密切关注的法律有《投资法令》、《匈牙利劳动法》、《反歧视法》、《职业健康与安全法》等等。近年来,随着欧洲对于可持续发展话题的重视,也产生了很多新的法律法规(或修正案),例如: 《匈牙利环境、社会及治理法(ESG法)》于2024年正式生效:该法律为匈牙利公司设立了一系列新要求,其中涉及定期汇报、风险管理、投诉处理等方面。该法律出台后,ESG相关汇报在匈牙利成为了一项义务。该法律的相关规定同样适用于在匈的中国企业。除了信息披露之外,该法令还对绿色转型与水资源管理、匈牙利当地劳工管理、企业治理透明度等方面作出规定,值得相关中国企业专题研究。 匈牙利的环保法律也是比较严格的。在匈牙利《刑法》中,本身就已经规定了危害环境和动植物的刑事责任;在《欧盟水框架指令》和《欧盟栖息地指令》等法律的指导下,匈牙利近年来还制定和完善了《水管理法案》、《生物技术规范法案》等多项法规,已有中国企业因违反相关规则而直接影响了在当地的业务开展。 由于欧盟和匈牙利的相关法规数量众多、较为复杂,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应及时咨询当地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对于法律风险防范作好充足的准备。 未来展望:风险与机遇交织之旅 百年变局的前行挑战:在全球贸易战背景下,中国企业出海匈牙利等国家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宏观环境方面。据报道,欧盟最近和中国就电动汽车贸易关税问题重启谈判。尽管双方展现出谈判意愿,但由于相关产业涉及纷繁复杂的的经济、技术、政策因素,谈判过程仍然复杂而艰难。同时,欧盟也正与美国展开关税谈判。有专家认为国际局势处于“中-欧-美-俄”四方博弈阶段,结果难以预测。匈牙利作为欧盟成员国,也会受到欧洲总体政策走势的影响。 中企突围的机遇曙光:2024年,在两国建交75周年之际,中国和匈牙利一致同意将现有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诸多机遇。例如: 交通物流迎来更大发展:“匈塞铁路”等中匈合作标杆项目即将建成,将明显提升中东欧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人员和物资的快速流动。中欧班列的不断拓展和优化,也将帮助匈牙利进一步完善其在欧洲内陆铁路网络中的布局。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构建了海陆空立体式运输新通道,将为国际贸易往来提供更加多样化和高效的物流解决方案。 “新三样”产业合作点丰富: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主力产品,和匈牙利的经济发展方向也高度契合。中资汽车厂和锂电池工厂在匈牙利陆续落成,将成为两国经济合作的标杆项目;中国企业的光伏组件等产品,也助力匈牙利更快实现能源转型目标。 可持续发展(ESG)成为长期方向:两国在绿色转型方面都很坚决,且积极推动相关立法进程。作为欧盟成员国,匈牙利对于欧盟相关法规较为熟悉,且已完成《ESG法》等立法进程,其绿色实践可以为中国所参考;中国在国家战略指导之下,也正从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角度推进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和匈牙利等国合作点很多。正如国家领导人发言所强调的:中国愿同各方一道,切实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各尽所能,团结协作,推动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
|